“我认为一体化的本质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它是改革,是开放,更是创新。”采访中,陈翔对记者说,“与一般企业只需按照商业逻辑行事不同,国企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承接政府意志,执行政府战略,这是使命,是它存在的理由。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个很好的平衡,既要体现政府意志,又要让市场之手发挥高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一体化的实现,需要有战略、有谋划、有机制,在战略机制和项目的运作层面都要有重大突破。对于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陈翔格外看中,“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用金融资本来推动产业融合,再通过产业融合推动实质性的经济一体化,把政府意图政府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结合起来,是真正以创新的思维与创新的方式,落实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务实之举。”
据了解,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首期总认缴规模超过100亿元。基金将以母基金为载体,通过对“硬科技”子基金、“完善产业链”子基金、“明星项目”三个方向的投资,放大、撬动起千亿级社会资本积聚长三角,推动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链优势企业加速发展。
“在具体运作方面,我们计划通过基金搭建与参与各方共享的资本协同平台,以基金共投、项目共推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优势产业加速发展,推动安徽省产业与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长三角形成面向未来的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陈翔说。
产业融合的资本路径
对于金融资本如何推动产业融合,陈翔分析,大致三种情况,其一,以基金加园区方式实施。就是共同成立一个基金母基金,然后针对一些园区的开发,发挥安徽土地资源优势,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比,这在安徽具有广阔的空间。
其二为基金加项目形式,通过发行债券等金融方式,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扶持力度。其三则是非常重要的国企改革领域,采用基金或混改基金的方式,推动三省一市的国企改革。
“如果说以上这三种方式属于平台思维的话,那么要实现高效的产业融合,还需要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陈翔说。
首先是利益机制,或者说是共享机制。陈翔喜欢将其比喻成“开模具”,“就是为什么大家要走到一起?为什么可以持续的走下去?”
例如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出资人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地方政府平台,各类金融机构,很容易产生利益矛盾。“需要各方一起,出资人和投资人一起,协调出科学的利益分享机制。这个模具如何开,有着很高的专业性和技术含量。”陈翔说。
接着就要“找猎手”了。在陈翔看来,好的“猎手”就像从事量子科学研究的顶尖人才潘建伟教授一样,需要依托长三角的整体人才承载力,放眼全国甚至全球寻找。
最后是求共赢。这样的共赢必然是双向的,既是与高端人才、高端项目的共赢,也是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共赢。
合肥现在已经成为国家三大科学中心之一,加上上海、南京,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大科学装置最密集,人才积累最为雄厚的区域。这也给长三角区域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不断产出,构筑了丰厚的人才和项目承载力。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就更容易看出合肥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采访中,陈翔对记者说,“把长三角打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新高地,不仅要发挥上海‘五个中心’的龙头优势,也需要江浙皖错位发展,各展其长,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长三角城市群格局。”
互融互通的融合之路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