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制
当前位置:

农民日报通讯:梦开始的地方

2018-07-0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这一点,浙江省里的态度很明确: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农业毕竟属于市场经济,首先得有钱赚。浙江本身人多地少,农业产业又普遍多小散,靠规模、靠产量显然难以取胜,必须另辟蹊径,创立独特的竞争优势,方可占有一席之地。

  面对严峻挑战,2003年,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并且明确将休闲农业、观赏渔业、森林旅游等业态,列为新兴产业予以扶持,并指出“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内涵上,高效体现的是产业致富,生态则体现的是,既要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又要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提出,符合浙江资源禀赋的实际,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唐冬寿谈起学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时,深感受益匪浅。

  三产融合,农业是基础,浙江将目光聚焦基础配套设施。

  过去,浙江也有一些农业园区,但都是示范性质,数量和辐射面十分有限。2010年开始,浙江在习近平同志绘就的蓝图上,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主平台和主抓手,既扎紧粮食生产的篱笆,同时借此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事实证明,浙江持之以恒抓‘两区’建设,这条路子走对了!一下解决了以往经营主体、产业布局、工作力量、资金使用散乱的弊病,实现‘一个池子蓄水’,为政府统抓农业,主体发展产业,搭建了绝佳平台。”林健东告诉记者。

  余杭地处杭州近郊,区位优势显著,很早就打出了培育农业园区的口号。农业局局长丁少华深有感触地说,目前余杭建成了133个5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如今它们大多成了三产融合的最佳平台。

  2015年,浙江又在“两区”基础上,推出“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直接聚焦三产融合。现在,全产业链几乎成为浙江农业的骨骼,也成为众多经营主体的“不二法则”。

  靠花卉苗木、种子种苗起家的浙江“森禾”,早已将触角伸至生态修复、城市绿化、园林设计等服务业,就连往常地方性的一些生产研发基地也变身花海。

  义乌的“资深猪农”朱俭军,一改传统方式,让猪圈立体化,建起了六层高的现代化猪舍,自动喂料、自动清粪,还可进行无臭化处理。以养殖为基础,一条集加工、包装、储运等的“中央厨房”链条雏形出现。

  被誉为“中国淘宝第一村”的临安市白牛村,村民们靠着一台电脑、一本《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电子商务创业之路。2017年通过电商销售山核桃400多万斤,销售额3亿多元。

  这几年,浙江的农家乐、民宿早已迈过“小打小闹”的阶段,进入到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时代。目前,从省里到市、县都在规划和推介“乡村旅游线路”,串点成线,为游客提供便利,还将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和工会疗养休养等,鼓励其发展。像杭州、长兴,几乎月月都有农事节庆活动,帮助聚人气、打品牌。在湖州,乡村酒店、高端民宿、农家乐、农庄,对应各类消费,提供了多元选择。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浙江已建成4598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实现总产值352亿元。

  在唐冬寿看来,通过融合发展,浙江农业的地位得以夯实,影响力得以扩大,同时也走出了浙江独特的发展道路。

  浙江统计部门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农业一产在浙江仅占GDP不足4%,农产品加工业也不占优势,但按照三产融合发展的口径计算,涉农产业所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超过了10%。

  15年来,浙江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更注重品质品牌,更注重产业链的融合,一以贯之,接力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毫不动摇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成绩可圈可点,经验弥足珍贵。2011年,习近平同志曾对《农民日报》总结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的报道予以批示:浙江在农业发展理念、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符合浙江农业资源实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对推动浙江现代农业发展产生明显效果,对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好做法,可认真总结,积极推广。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