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浙江的农业、农村、农民,也许是更早触摸到浙山浙水的灵动,就在这革新的氛围中,像梦工场一样到处上演着奇幻与蝶变:在这里,传统种养渐成历史,当注入文创、休闲、养生等元素后,农业变得时尚、精致而又高效;在这里,农村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反倒成了市民竞相踏足的后花园,人们把乡村生活奉为潮流、视作梦想;在这里,农民也不再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写照,而是拿着手机栽水果,穿着皮鞋种水稻,开着宝马办民宿,让人恍惚:这是市民还是农民?在这里,农业与旅游的界线在模糊,农村与城市的界线在模糊,农民与市民的界线同样在模糊。
而说起这些变化,浙江人多会不约而同地提起,曾经担任5年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尽管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已是十余年前的事了,但他的“三农”思想在浙江深深扎根、历久弥新。
这是中国梦、“三农”梦开始的地方。5月,沿着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实践路径,记者来到浙江,学访中国“三农”的浙江答卷及其背后的脉络逻辑。
贰:初心
嘉兴南湖一隅,一艘小船静静停泊。97年前,这艘看上去不起眼的小船劈波斩浪,开启了中国革命惊天动地的历程。
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专赴嘉兴,重温初心。
初心是什么?
90多年前,依靠农村革命,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40年前,发轫于小岗村的农村改革打开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门;5年前,承载着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任务与时俱进,初心始终如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诺言。
但是,历史的命题、时代的叩问一再提醒: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国要回归世界之巅,“三农”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门槛,传统农业大国的伟大复兴,注定要从乡村出发。
乡村,必将再度成为泱泱大国——“梦开始的地方”。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无数沉寂在神州大地的村庄,振兴的梦想在孕育、在破壳、在生长……
先行踏上振兴之途的浙江乡村,如熠熠闪耀的星光,照进了中国无数平凡村庄振兴的旅程;而她自己,脚步也从未停歇,正在朝着习近平同志15年前亲自擘画的梦想奔跑,实景演绎着中国乡村振兴的盛大图景。
让我们沿着时间轴回到2002年,当年10月12日,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在3个月时间里跑遍了11个地市。而所有议题中,他最关心的还是“三农”。
然而2002年的浙江,对下一步经济社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看待“三农”问题还是有疑问的。当时,作为一个GDP全国排名第四的工业强省,有人认为搞农业不如搞工业;有人甚至担心,以工促农会拖慢工业发展速度、拉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延缓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