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系统
当前位置: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演讲

2020-01-0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模拟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演讲。

  1.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宏大,必须要先化大为小,寻找突破口,比如传统节日;传统神话; 农耕文明的一些价值观;传统宝贵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寻找自己有灵感的主题。


  2.围绕有灵感的主体确立论点,并搜寻现实事例作为演讲素材。


  3.演讲两步走:讲故事——说论点——发呼吁。


  4,留意从答过的题或者之前的拓展素材中寻找灵感。比如之前的童书市场崇洋媚外,没有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一个很好的点。

  各位考官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节日里的传统文化”。说实话,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茫然,因为要用几分钟讲完五千年的故事,太难了。还好刚过完春节,和家人团聚的幸福给了我很多灵感,所以今天借此机会,我想以节日为载体,和各位考官聊一聊节日里的传统文化。


  比起抽象的文化,具象的节日风俗更易感知。对于文化,我们可能有着千百种不同的解读,但是一提起春节,我想每一个国人立刻就会联想到四个字“回家,团聚”!而藏在这四个字后面的,则是我们文化里永恒的内核:家人之爱。前不久宣传片“啥是佩奇”刷屏。故事里的爷爷,居住在偏远山村,为了给城里的孙子准备一份春节礼物,一路打听,从不知佩奇为何物到亲手打造出一个朋克范的硬核佩奇,这份礼物凝聚的是爷爷对孙儿无私无畏的爱;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年出差,每年也就春节能和父母团聚,每每到假期最后,妈妈总会为我准备好满满一后备车厢的好吃的,食物里承载的是沉甸甸的父母之爱;而每年春节,总会看到摩托车队的新闻,这些在外务工的朋友,有的是抢不到票,有的是心疼路费,但是种种阻碍却浇灭不了回家的热情;他们历经艰险的回家故事诉说的是对故土和父母的牵挂与眷念。


  这份家人之爱并非我们的传统所独有,更是各大文明所共享的理念。犹太是流浪的民族,他们没有故土,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春节,并且时间几乎和中国春节重合,在犹太春节期间,他们也会一家团聚,吃团圆饭,表达思念。在这奇妙的巧合里,我看到文化的共性,看到美美与共的可能!


  而比起在节日里发掘文化的共性,更令我欣喜的要数西方人对中国春节文化的解读。这几年,每年春节都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BBC精心拍摄的中国春节纪录片。曾经在BBC纪录片里,我们看到的中国总是愚昧落后的,但是近几年来,BBC记录片里的中国欣欣向荣,越来越美,偏见越来越少。看着纪录片里,来中国体验春节文化,春节美食的外国主持人,我觉得分外可爱。而之所以春节能消除偏见和误解,我想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同的价值;对家人无尽的爱!


  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说我们应该要讲好中国故事。而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要找好切入点。我想节日文化就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对内,它能激起国人共鸣,对外,它能传递中国价值,展示异国风情!文化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就藏在我们的民俗里,我们的节日里,时时强化着“中国人”这个身份认同。我爱春节,我更爱我的祖国!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我的演讲结束。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立即咨询

预约可免费观看直播

免费网课

面授班级

    历年真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