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供给更加充分,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具体操作规范三个层次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其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条件有效改善,公共图书馆仍是增长最快同时也最受欢迎的公共设施。
再次,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加合理、形式更加丰富,文化精品更多。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已由过去改单一的“送文化”为“种文化”,更加注重群众自我生产与自我服务,活动数量明显增加,形式更加多样化,地方性传统型的民间文化活动越来越具有品牌效应。
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匮乏,公共文化服务的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离城镇愈远,公共文化服务愈弱。真正下沉到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比较匮乏,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易享受到。
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员缺乏,专职人员很少。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的逐年加大、基础设施的改善等硬件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刚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民众弹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公共文化服务除了不均等问题,还存在内容单一、供给过于刚性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比如,在许多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占人口大多数,而送到农村的图书、电影等却千篇一律,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实际需求。许多城市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在交通不便的市郊。许多文化服务机构的开放时间与人们的上班时间重叠,不便于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等。
均衡分布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等化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需要以服务民生为导向,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相均衡,不同种类公共文化服务相均衡的目标。各级政府要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政策等方面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和活动等倾斜,针对一些地区的老旧工业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比较匮乏的现状,新建不同类型的综合性文化中心,逐步使辖区文化资源均衡分布。
力争文化服务对象全覆盖。公共文化的宗旨就是文化惠民,要惠及各个层面的民众,最终实现文化服务均衡的目标。通过建立群众基
人民时评:公共文化服务的回归与创新
光明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条路径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