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18年,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南京大屠杀哭墙再次延长。遇难者姓名从初建时的3000名增至10664名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时光流逝,记忆从未消失。
今天,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本文将对这个日子进行详细的介绍。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是一个悲愤的日子。
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1周年祭。
九九归一,81年过去了,那道刺在我们民族心灵上的伤痕,仍未消逝!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祭日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
祭日意义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不忘却纪念。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群众影响
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国家公祭日,我们将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是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超越了个体、家庭和小圈子,也超越了血缘、社交圈与乡土的情感,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共同在悲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也让民族精神得以提升,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吾辈自强。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相关推荐